八大菜系
鲁菜
川菜
粤菜
闽菜
苏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做菜视频
家常菜
美容菜
美食DIY
风味小吃
养生菜谱
特色美食
国外美食
饮品甜点
烘焙食谱
汤粥做法
记录片
家常菜谱
小吃
热菜
小炒
凉菜
早餐
汤羹
煲粥
饮品
午餐
晚餐
下午茶
火锅
荤菜
卤菜
素菜
奶昔
果酱
酱菜
盖浇饭
炒饭
三明治
布丁
粽子
其他
健康饮食
食材百科
食疗菜谱
美容瘦身
母婴饮食
疾病调理
饮食常识
烹饪技巧
厨房常识
四季食谱
春季食谱
夏季食谱
秋季食谱
冬季食谱
特色面食
面条
馒头
包子
面食
烘焙
饼干
面包
蛋糕
馄饨
饺子
花卷
意面
春卷
披萨
糕点
蛋挞
饼类
月饼
食材大全
肉禽类
水产品类
蔬菜类
果品类
米面豆乳
药食及其他
调味品类
美食问答
专题频道

中山小吃大全_中山特色小吃美食介绍

来源:制作菜(美食)网 分类:食材百科 时间:2017-01-14 15:19:55

中山市广东省辖地级市,是中国4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古称香山县,是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山与顺德、南海、东莞一起称为广东四小虎。

中山特色美食中山美食在全国乃至海外都有名,"吃在中山"是珠三角市民、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共识。主要有咀香园、石岐乳鸽、沙田风味、南朗鸭、杂交三黄鸡、茂生围香焦、民田菜、沙溪扣肉、五香狗肉、神湾菠萝、小榄菜、小榄菊花宴、菊花炸鱼球、黄圃腊味等。

叉烧包

简介

叉烧包是广东省具代表性的汉族传统名点之一,是粤式早茶的“四大天王(虾饺、干烧卖、叉烧包、蛋挞)”之一。叉烧包是因面皮内包入叉烧肉馅,故名。叉烧包的面皮是用北方常用的发酵面团经过改进而成的。包制时要捏制成雀笼形,因为发酵适当,蒸熟后包子顶部自然开裂,实际上一种带有叉烧肉馅的开花馒头

叉烧包以切成小块的叉烧,加入蚝油等调味成为馅料,外面以面粉包裹,放在蒸笼内蒸熟而成。叉烧包一般大小约为直径五公分左右,一笼通常为三或四个。好的叉烧包采用肥瘦适中的叉烧作馅,包皮蒸熟後软滑刚好,稍为裂开露出叉烧馅料,渗发出阵阵叉烧的香味。

又有一说传统叉烧包的标准要求是:“高身雀笼型,大肚收笃,爆口而仅微微露馅”。

叉烧包是饮茶时必备的点心。叉烧包亦有急冻后放在超市出售。不过其风味与茶楼内新鲜供应的相去颇远。

历史文化

在阿浓的《叉烧包和汉堡包》中,叉烧包是祖父的象征,而汉堡包代表了孙子。

在广东,叉烧包不仅仅是一种小吃,它还象征着团结和谐,还有有内涵的意思。也有的说法是从叉烧包的外包内陷结构上体现包容的意思。但是年轻一代又赋予了它另类的意思,即是说一个人思想、行动不敏捷,迟钝的意思。

[!--empirenews.page--]

粉果金吒

简介

中山粉果是中山传统名点之一,历史悠久,其中以金吒为代表。此外还有角仔、叶仔、饼等。粉果以澄面、生粉、水、猪油精盐拌匀搓皮,以叉烧、瘦肉冬菇、笋、鲜虾配以生抽白糖、味粉、蚝油等调味品为馅料,经精心包制而成。

特点:

清香、肉鲜皮脆、味道鲜味。粉果的包制,要求满而不实,形似榄核,摇有声响,而馅料就要细。由于制作精细,风味独特,故深爱食家的喜爱。

吃法:

金吒吃法可要讲究:从尖端食起,到肉馅时,先吮一口油香,然后咬肉食。不然,冒失一口咬下去,那油沫便四溅。与中山邻近的澳门,把金吒叫做凿,其馅配以虾米、肉粒、冲菜粒。“金吒”是中山最有乡土特色的食品。

历史文化

中山粉果,历史悠久,其中以金吒为代表。此外还有角仔、叶仔、红枣饼等。

也有一说,金吒粉果原先本无名,过去因有一学徒学做金吒,用米粉打壳打不成,搓来捏去都做不好,师傅在旁教他,边说边做手势示范,还用石岐话讲:"揸(谐音金吒),甘揸,甘样揸不是揸成甘样呀?"30年代,孙文西路李大中堂所制作的金吒闻名遐迩。它是以猪腮肉(肉质不腻)配以南乳、花椒八角等调料。金吒的吃法可要讲究:从尖端食起,到肉馅时,先吮一口油香,然后咬肉食。不然,冒失一口咬下去,那油沫便四溅。与中山邻近的澳门,把金吒叫做石凿,其馅配以虾米、肉粒、冲莱粒等。广州特级点心师罗坤师傅1985年来石岐考察,回去后用鸡粒、瑶柱作料,用来招待来穗的日本客人,但吃不出金。

中山粉果,历史悠久,其中以金吒为代表,它是用猪腮肉(肉质不腻)配南乳、花椒、八角等调料做成的。金吒的吃法有窍门:从粉果的尖端食起,到肉馅时,先吮一口油香,然后咬肉食,如果一口咬下去,就会油沫便四溅。

名称由来:

粉果金吒这个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话说封神榜上有个托塔天王,名叫李靖,即金吒、木吒、哪吒之父。父子们都持有神奇独特的兵器。单讲那个金吒使的是件两头尖、中间椭圆,形状趣怪的武器。因此便用米粉仿其武器形状而捏成粉果,就以"金吒"名之。后来还配以肉类,逐步提高成为今天的美食金吒了。

[!--empirenews.page--]

石岐红烧乳鸽

简介

石岐乳鸽是广东省中山市著名的汉族特色小吃,石岐乳鸽本是中山籍华侨从国外引进的优良鸽种,经同中山石岐的优良鸽杂交后孵育出来的一种乳鸽。这种乳鸽以体大肉嫩、胸肉特厚而著名,烹制方法繁多,用乳鸽制作的茶肴,有红烧乳鸽、脆皮乳鸽、明烧乳鸽、松江乳鸽、江南白花鸽、油浸乳鸽、白切乳鸽、豉油王乳鸽等。

特点:

中山石岐乳鸽以体形大、胸肉厚、肉质嫩滑而驰名海外。石岐红烧乳鸽以其皮脆肉滑,甘香鲜美,幼嫩可口,油而不腻,色香味俱佳,被推为佳肴。

乳鸽简介:

石岐盛产乳鸽,以体形大、胸肉厚、肌肉饱满、肉质嫩滑爽口而饮誉省港澳市场。石岐不少酒家饭馆所泡制的乳鸽,也极为食客所喜爱。其中最著名的是中旅集团富华宫的红烧乳鸽,其色泽金黄,皮脆肉滑,骨软味美,真是吃后齿颊留香,最为食家所赞许;而淮杞炖鸽,除汤味鲜美可口外,鸽肉亦极为嫩滑。不少酒家还各出奇招,使乳鸽制作花样百出,如吊烧鸽、生炸鸽、卤水鸽等等,都有不同风味,同受食客的欢迎。

乳鸽作为中山的名菜,除色、香、味俱全外,还在于可兼作药用食疗,因乳鸽肉性温平、入肾肺,有治肺肾伤损久患虚亏功效,还可治疗皮肤恶疮顽癣、癫疯瘰疬溃疡,故此菜式历久不衰。

石岐红烧乳鸽皮脆肉滑,甘香鲜美,幼嫩可口,油而不腻,色香味俱佳,被推为上品佳肴。它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估计已有百年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澳门佛笑楼经营红烧石岐乳鸽而出了名,亦逾五十多年,为筵席珍品。

做法

石歧乳鸽:以脆、鲜、嫩出名,是用生长21-28天的乳鸽腌渍之后,经烤箱烘烤而成。鸽子皮脆肉嫩,中间有一泡汤汁。此汤汁鲜纯,却不油,感觉清爽而鲜美。 鸽子性味比较平和,体质热、寒的人都 可以吃。鸽子补肝、肾,益精气,处于发育期的大男孩吃更好。 这石歧乳鸽是手撕了吃的。咬一口皮后,吸干里面的汤汁,再慢慢品尝它的肉。皮是脆的,汤汁是鲜的,肉是嫩的。

原料:乳鸽1只(250克左右),酱油4汤匙,红糖2汤匙,香油1茶匙,味精半茶匙。

制作:以拌匀的调味料擦匀鸽肚内及鸽身,腌半小时左右。把清水50克放入用高段火力加热5分钟翻乳鸽继续用高段火加热5分钟。取出乳鸽晾凉后切成4大块摆成飞鸽形淋回原汁即成。

特点:可口的香味,典型的广东风味。

操作步骤:

1.准备一白卤水:先用香叶、桂皮、草果、花椒、八角等香料装在汤料袋装好加入清水煲两至三小时即可煲出一煲清香的白卤水。

2. 浸乳鸽:把煲好的白烧开后适火,用勺子向乳鸽肚灌白卤水,重复数次(目的是先让乳鸽内部先受热,以达到在浸乳鸽的过程中乳鸽均匀受热),然后再将乳鸽整只浸入到白卤水中约20至25分钟即可(采用浸的方法是让乳鸽有足够的时间吸收白卤水的香味,而且能很好地保持鸽肉的鲜嫩)

3.上浆:要想乳鸽炸出来颜色金黄香脆上浆这一步必不可少,(开浆把麦牙糖放入浙中搞匀即可)将浸好的乳鸽入开好的浆中使其个皮均匀着浆即可。

4.风干:上浆后还不能拿去炸,因为此时鸽的表皮水份较大,所以一需要一个风干的过程,把上浆后的乳鸽用钢钩吊着挂起40分钟至6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当然时间再长一些也没有问题)

5.炸乳鸽:炸时油温好重要,高油温起保持肉汁的作用,炸法最好采用淋油的方式,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乳鸽均匀受热和火候,而且对锁住肉汁也有帮助,将乳鸽炸至金黄即可。

[!--empirenews.page--]

中山杏仁饼

简介

中山杏仁饼是广东中山传统的汉族名点。本为易味庐饼家创制于本世纪初,两三年后,又有咀香园饼家异军突起。所制之杏仁饼与易味庐齐名,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为鼎盛期,产品远销至美洲和东南亚各国。入口杏仁香味浓郁、酥化甘香,深受食客欢迎。

特点:

中山杏仁饼:因其外形似杏仁,故称。原属家庭自作自食,以后仿制成为商品,外形改为圆形小饼。饼身松脆,饼心香甜,肥而不腻,入口融化,风味独到。

分类:

杏仁饼:食用植物油,黄奶油,白砂糖,绿豆粉,杏仁。

粒杏仁饼:食用植物油,黄奶油,白砂糖,绿豆粉,杏仁。

杏仁肉心杏仁饼:食用植物油,黄奶油,白砂糖,绿豆粉,杏仁,猪肉

芝麻杏仁饼:食用植物油,黄奶油,白砂糖,绿豆粉,杏仁,黑芝麻。

肉松夹心杏仁饼:食用植物油,黄奶油,白砂糖,绿豆粉,杏仁,肉松。

炒米饼:食用植物油,黄奶油,炒米粉,杏仁,白芝麻,白砂糖。 紫菜杏仁饼:食用植物油,黄奶油,白砂糖,绿豆粉,杏仁,白芝麻,紫菜。

历史文化

出处一

相传,元未明初期间,元朝的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人民被压迫被掠夺更为严重,全国各地的起义络绎不绝,其中最具代表的一支队伍是以朱元璋统领的起义军,朱元璋的妻子马氏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在起义初期,因为当时战乱纷纷,粮食常常不够用,军队还须常常东奔西跑打仗,为了方便军士携带干粮,于是马氏想出了用小麦、绿豆、黄豆等可以吃的的东西和在一起,磨成粉,做成了饼,分发给军士,不但方便携带,而且还可以随时随地吃,对行军打仗起到了莫大的帮助。由于这样乱七八糟加在一起的东西做出来的饼比较难吃,于是聪明的人们就在这种饼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原料,更新方法,最后人们发现用绿豆粉、猪肉做馅等原料做出来的饼非常好吃,饼入口甘香松化,嚼之,肥而不腻,这就形成了杏仁饼的始祖!

出处二

另一出处是清光绪末年间,香山县(现中山市)有一书香世家,家道日落,经济日紧。时值其母寿辰,正为招待亲友的开支发愁,其家的婢女名潘雁湘,自梳女,生性聪明、好学、平时练得一手制的好手艺;她采用绿豆粉、用糖腌制过肥猪肉片,精心制作绿豆夹肉饼,敬奉给老夫人,饼入口甘香松化,嚼之,肥而不腻,有杏香,贺寿者共食,赞声不绝。后来,食者提笔写了一幅字:“齿颊留香”。从此,绿豆饼便出了名,并改名为“杏仁饼”。

做法

原料:

绿豆 糖 油 适量

制作方法:

1、脱皮绿豆煮熟,放入搅拌机内搅碎

2、放入搅拌机内搅碎,炒至成颗粒的样子

3、加入糖,然后再继续炒干,炒好后,用橡皮刮板在网筛上过滤. 过滤好后再加入猪油

[!--empirenews.page--]

黄圃腊味

简介

黄圃腊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黄圃腊味产于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2004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认定黄圃镇为“中国腊味食品名镇”。

特点:

黄圃腊味选料精、制作巧、色香味俱全,为广式腊味之名产。2006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黄圃腊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生产情况:

据了解,黄圃镇现有200多家腊味生产企业及配套厂家。通过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黄圃腊味已由原来单一的腊肠品种发展到50多个系列品种,包括腊肠、腊润(肝)肠、腊金银润(肝)、腊肉、腊乳猪、腊鸭、腊鸭包、腊鸭肠、腊酱封鸭、腊猪利(舌)、腊猪腰、腊鸡、腊鹌鹑、各种腊鱼等等,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港澳台地区及南美、东南亚等地。2004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认定黄圃镇为“中国腊味食品名镇”,为全国最大的广式腊味生产基地,市场占有率居国内腊味市场第一。

产品荣誉:

黄圃腊味有各式品种60多个,以其选料精、制作巧、色香味独特而驰名中外,产品销往国内及港澳台、东南亚、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地,已成为黄圃镇的一张名片。市场销售长期稳占广式腊味60%以上的份额。

黄圃腊味的规模和声誉使黄圃镇在2004年获得“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和“中国腊味食品名镇”称号。2006年,“黄圃腊味”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广东省着名商标”。2009年8月“黄圃腊味传统制作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名录”。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了对黄圃腊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自2006年9月25日起对黄圃腊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保护范围:

黄圃腊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广东省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确定“黄圃腊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复函》(中府办函[2004]443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现辖行政区域。

历史文化

黄圃腊味历史悠久,以其选料精、制作巧、色香味美而驰名中外,为广式腊味之名产,黄圃也因此而被誉为“腊味之乡”。

相传,始作腊肠的是大黄圃一卖粥档主,名叫王洪,人称老洪先生。光绪十二年(1886年)冬季某天,天气奇冷,雪雨纷飞,王洪准备的猪肉、猪肝、粉肠等粥配料卖不出去。于是,他用盐、糖、酱油等把肉料腌起来。连天阴雨,王洪只好将粉肠掰开,将猪肉切粒,塞进肠衣,用水草分截绑好。经数天的风吹日晒,天晴时,王洪的制品吃起来别有风味,且耐储藏。王洪如法炮制,设档出售。猪肉辅以肠衣制成,形如猪肠,故名腊肠。风味独特、耐储藏,腊肠名声日噪,求过于供。黄圃人争相仿制。后来,更有黄圃人依照腌制腊肠的方法,用五花肉制成腊肉,名为腊味。

珠江三角洲天热潮湿,聪明的黄圃人制作腊味时采用盐、糖、酱油、酒腌制后再晒干,不仅色香味美,而且耐潮湿。之后,黄圃人又以这种方法对猪的各个部位进行制作,总结一出套腌制的配方和制作花式品种的方法。自此,黄圃腊味闻名于世。

[!--empirenews.page--]

咀香园杏仁饼

简介

咀香园杏仁饼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汉族名点,属于粤菜系。咀香园杏仁饼创始于一九一八年,产于广东中山市。因其外形似杏仁,故称杏仁饼。已有八十余年历史,原属家庭自作自食;以后创制成为产品,外形改为圆形小饼。先选取一级绿豆,经传统工艺精选制成绿豆粉;配以上等菊花精制而成。

特点:

饼身松脆,饼心香甜,入口松化,风味独特。中山杏仁饼,以咀香园生产为正宗,规模最大,质量最佳,又称咀香园饼。

[!--empirenews.page--]

蕉蕾粥

简介

蕉蕾粥是广东中山市的汉族传统小吃。将蕉蕾去掉外层的壳,只用中间部分。将蕉蕾切丝,用盐水泡一会儿,然后用力挤干净水分,以去掉它的涩味。下米煮粥,烧开后加入蕉蕾丝及红枣丝,元贝,发菜一起烧开,文火煮到粥软烂适中,加点盐、鸡精调味就好了。

特点:

蕉蕾粥,粥色奶白,粥气清香,味感鲜甜,是一款沙田风味的靓粥。新鲜爽口的蕉蕾不仅好吃,而且还有很高的食补功效,除了含有大量蛋白质、维生素外,还能解湿毒、润胃肠。

做法

材料:

蕉蕾2个,红枣适量,元贝适量,发菜适量,丝适量

做法:

1.将蕉蕾去掉外层的壳,只用中间部分。

2.将蕉蕾切丝,用盐水泡一会儿,然后用力挤干净水分,以去掉它的涩味。

3.下米煮粥,烧开后加入蕉蕾丝及红枣丝,元贝,发菜一起烧开,文火煮到粥软烂适中,加点盐、鸡精调味就好了。

[!--empirenews.page--]

沙溪扣肉

简介

沙溪扣肉是广东中山沙溪镇所有酒楼食店甚至一般家庭均懂得制作的汉族传统名莱,属于粤菜系。这种菜式首先讲究选料,所选猪肉既不太肥也不太瘦,以偏肥的"五花腩"为首选。制作时最花工花时间是漂油,即原大块肉清水煮熟后,用特制的“钉板”把有猪皮的一面拍打再浸水使肥油漂出,然后加配料腌制再红烧,直至肉面变黄而皮色和瘦肉部份变红,然后切件,每件夹一块已熟的粉葛(称葛扣)或香芋(称芋扣)或用青菜或梅菜垫底(称菜扣),排好上钵隔水炖约一小时。这种扣肉味香肉滑虽肥而不腻,特别猪皮部份,其味更佳,以前怕吃肥肉的人,就算是试吃也会感到意外惊喜。

特点:

浓郁甘香,酥化不腻,是沙溪镇所有酒楼食店甚至一般家庭均懂得制作的地方名菜。沙溪扣肉肥而不腻,含在嘴里只感觉到一点点的不断在融化,以其独到的做法,享誉海内外。

历史文化

沙溪扣肉是“沙溪三件宝”其中之一,早已飘香大地。在沙溪无论是大排档,还是高档的酒楼,如没有沙溪扣肉卖,可能就不是正宗沙溪饭店了,所以在沙溪不难找到“沙溪扣肉”的踪影。

传说“扣肉”源于南宋末年,据说当时宋帝逃难来到中山良都,村民将自养猪肉用酱料香料大块猪肉煮熟宴请将士,士兵见猪肉外表又大又肥不敢动筷,将领灵机一动,将抗金元帅岳飞的满江红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来形容大块猪肉就是元兵敌寇的肉,要杀敌立功强身健体就要大口吃敌寇的肉,于是“寇肉”的传说也就慢慢流传至今,名称也慢慢从谐音寇肉称为“扣肉”。

做法

沙溪扣肉的做法很讲究。首先精心准备好配料。配料主要有南乳、糖、大枣、生姜、紫苏柠檬液、香菜等。将生姜、蒜头、香菜切碎后,放油炒香,再加水、糖和五香粉一块煮。精心调制的沙溪扣肉配料清香、略甜。其次精选细煮。精选上等的五花肉,要求不要太肥也不要太瘦,以上等的“五花腩”为佳。将五花肉切成两个手掌大的块,放在开水中煮,要求有皮的一面煮得能用筷子轻轻插进去。然后打孔煮皱。将煮好的五花肉捞出后,用特制的不锈钢板将有猪皮的一面打孔,涂上酱油,五花肉就有了颜色。接着,将五花肉放在油里炸,五花肉的油就从打好的孔上冒了出来,炸到肉面变黄而皮色和瘦肉部分变红后再加水煮,煮到皮皱起来为好。煮皱有两个好处:一来好看,二来吃起来不容易夹破,味道更好,有嚼劲。将煮好的五花扣肉捞起,切成双飞。所谓双飞,就是两块为一组,中间不切断,这样,就可以在两块五花肉之间放芋头等,芋头吸油后味道更鲜美,五花肉去油后则肥而不腻。最后将煮好的酱料搅拌均匀,放在钵底,将切好并加了芋头的扣肉一块块排好,铺在酱料上面,隔水开蒸。刚开始蒸时,用明火,水开后,用小火慢慢蒸,3个多小时即可。这时,夹起一片扣肉放在嘴里,只感觉到扣肉在嘴里一点点的融化,享受非常。

[!--empirenews.page--]

鱼肠蒸蛋

简介

鱼肠蒸蛋是一道汉族传统名菜,属于粤菜系。把鱼肠去油脂及鱼胆,鱼肝洗净切片,鱼肠剖开,用盐及生粉洗净,切段,滴干水分。鸡蛋打散,加入鱼肝、鱼肠及调味料拌匀,倒入已涂油深碟内。油条切薄片,放在鸡蛋上,隔水蒸十分钟取出,洒上葱粒,赞少许熟油,即可趁热食用。

特点:

此菜略带辛辣,但很有口感,而且令人回味。

做法

制作原料:

材料:鲩鱼肠(两副)、鸡蛋(三只)、油条(半条)、葱粒(一汤匙)、调味料:盐、酒(各半茶匙)、姜汁(一茶匙)、胡椒粉(1/4茶匙)、麻油(少许)

制作过程:

一、鱼肠去油脂及鱼胆,鱼肝洗净切片,鱼肠剖开,用盐及生粉洗净,切段,滴干水分。

二、鸡蛋打散,加入鱼肝、鱼肠及调味料拌匀,倒入已涂油深碟内。

三、油条切薄片,放在鸡蛋上,隔水蒸十分钟取出,洒上葱粒,赞少许熟油,即可趁热食用。

[!--empirenews.page--]

中山芦兜粽

简介

中山芦兜粽,广东特产,芦兜粽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汉族小吃,属于广东省端午节食俗。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产品特色:

中山芦兜粽是圆筒状,两头交错一字平口,一般直径1 2厘米,长30厘米,酿入洗净的糯米(有微量精盐、生油、拌匀),夹以烧腩肉、咸蛋黄(洗净蛋白胶为宜),用圆水草绑扎。武火煲至水滚放入芦兜粽,文火煮4个小时,间中加些开水,收火留浸于汤内4小时。味香腻,食之韧滑。昔日,悦来南路琼芳茶楼,在马路旁当众裹粽,起了活广告作用。据说,其所用的烧腩肉,还加上微量五香粉,粽的香味更浓郁。有些家庭主妇,在煲芦兜粽的水中,放些菖蒲以增加“香”味。是时,茶楼、饼店、小商贩纷纷做芦兜粽出售,供应给消费者及送礼者。

发展演变:

因为中山人比较喜欢改良、研究,特别擅长制作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古时,村民觉得郊野多芦兜,认为这种百合科野生植物别无用途,不妨用以试作裹粽。果然,芦兜叶味融入于粽,别有风味。故此,日久成为家乡特色的芦兜粽。历数百年而至今天,宾馆酒楼的茶市,每到农历四五月,仍有保留着切件芦兜棕供应给茶客,甚至在酒楼门前装饰宣传,色纸飘飘,大量销售芦兜粽。

做法

糯米洗净,用微量精盐、生油、拌匀,夹以烧腩肉(粤菜中一种烧腊制品)、咸蛋黄,用圆水草绑扎;粽呈圆筒状,两头交错一字平口,一般直径12厘米,长30厘米。先烧滚水,放入粽,文火煮4小时,中间添些开水,收火浸于汤内4小时,前后要在开水中烧上10个小时,食之味香韧滑。

返回制作菜(美食)网首页